首页 > 聚焦 > > 内容

为什么常怀感动?是因为总有人在为这个世界小修小补

发表时间:2023-08-17 12:53:20 来源:智谷趋势

真实世界的严峻挑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身处于一个数字时代。

眼花缭乱的技术,的确让我们生活更便利、更快捷,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诸多复杂且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

诚然,眼下数字技术正在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变量——与产业结合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与能源结合推动能源革命,与治理结合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但随之而来的数字鸿沟,正成为全球性问题,这也抬高了数字化普惠的门槛。

国际电信联盟在2022年11月发布统计显示,目前全球还有近30亿人没接入互联网,其中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这些国家上网人数只有两成。一个鲜明对比的是,高收入国家87%的儿童和青年都是网民,而在低收入国家这个数字仅有6%。

即使在数字化已经足够发达的中国,也有很多人身处数字鸿沟里,在互联网世界里时常手足无措。

特别是老年人群体,渐成“被遗忘的角落”。

在湖北宜昌,工作人员告诉一名独自冒着寒风大雨到柜台交医保的老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自己手机支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3.2%,相较于73%的全国网络普及率差距极大。

其次是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

微软科学家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通用人工智能的火花》指出,GPT4已具备人类大脑的逻辑活动迹象。虽然科技界对此看法不一,但如果有人真的造出了一台像人脑一样工作、甚至更为聪明的机器,世界将会怎样,人类将往何处去?

此外,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人口老龄化、债务风险、地缘政治等多重挑战叠加,使得人类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和多难抉择。

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解决方案可能需要科技企业来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科技企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这要求科技企业需具备创新和向善研发的精神,勇于尝试从零开始的探索。科技的真正力量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怎样的成就。

在过去数十年中,数字科技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近年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这一趋势。

科技向善正在全社会觉醒,数字科技在社会共益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有望成为新一轮数字商业文明发展的关键特征。

“小修小补”温暖中国

腾讯最近发布的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是科技企业为宏观变化写下的一个微观注脚。

腾讯这些年,做了一些有价值却不易“出圈”的事,指向那些与企业、用户、社会价值共生的方向,用科技助力社会共益。

南昌经堂巷社区家电维修服务部的范师傅是一个路边破旧小店中的普通维修大叔,也是一个憨厚到可爱的中国好人。他坚持28年坚守维修小店,不但收费低廉,随叫随到,遇上生活困难的,他还免收维修费,甚至倒贴材料钱。

在海口美兰区和平南街道建山里街的“一针一线缝补”店内,店主张颜辉正为居民更换牛仔裤松紧带。一旁的剪裁台上,还堆放着10多件等待修补的衣物。张颜辉的店开了有10多年,主要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儿,一天能改20多件衣物。

修鞋、改衣、补胎、配钥匙、磨剪子等等,不知道何时开始,成为了“小修小补”隐秘的角落,寻找起来总是让人犯难。这背后,一方面是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就业难、业务少,另一方面却是大量小修小补的民生需求得不到满足。

究其根本,是供需双方缺少信息传导和需求匹配的路径,这同样是数字鸿沟在就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随着“小修小补”话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微信、腾讯地图主导打造了全国首个便民修补小店专属地图,帮助从事“小修小补”的小店主在腾讯地图App、微信小程序里“出道”,让那些有修补需求的居民通过“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快速找到这些小店并一键导航。同样也让很多边缘人、小商贩进入数字世界,烟火生活回归。

在这份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中的致辞中提到,如果科学技术要发挥杠杆作用,它就需以人为本、以关心人与社会的人文价值为参照,着眼于真正为人类增进福祉,并形成广泛的共识、协作与行动,才可能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循着最大化发挥科技向善力量的思路,腾讯更加关注社会多方主体的诉求,致力于成为创新的引领者和推动创新的扩散者,让每一个普通人共享创新成果。

去年3月,湖北一小学女生刚晨跑完就突然晕倒在学校操场上,校方立即拨打120并通知校医急救。幸运的是,在几组连贯的心肺复苏动作后,女孩气色逐渐恢复,由大家护送上了救护车。

并不是每一个因意外受伤倒下的小孩都能如上面湖北小女生般幸运。具备急救技能的守护人缺位是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超过6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

去年99公益日期间,腾讯公益推出了“为乡村孩子培养1000名守护生命的急救员”的公益梦想,今年腾讯公益又推出了中西部急救计划项目,将公益组织、政府、学校,以及全网数千万公益人联系起来,共同为乡村培养守护孩子生命安全的急救员。

除了直接培训急救员,腾讯与深圳红十字会联合打造的“网约式”数字急救系统,在深圳宝安区的“五分钟急救圈”,在短短三个月,这个“急救圈”已救助了四位突发疾病的患者,这同样是腾讯在政府指导下与医院、社区、学校、企业、志愿者等急救各方形成了共识,共创了能及时联动各方的系统化创新解决方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还有让亿万老人听得见、听得清、听得真的“天籁行动”,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餐和爱心水的“微信支付爱心餐公益计划”……

腾讯以技术为媒介,通过联合各方力量,以系统化方案创新,用看得见的“小修小补”温暖中国。

腾讯的选择

腾讯坚持做这些表面上看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产品、服务的背后,是腾讯发展逻辑的升级与蜕变。

纵观中外企业发展史不难发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发展,受“外部性”的影响,大多越来越关注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成立到比尔·盖茨与微软对全球传染病防治的大力投入,从盛宣怀一手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再到腾讯创新互联网公益,不一而足。

从企业“外部性”来看,可以将企业分成提供正向影响的“好企业”、不违规不越界的“正常企业”和没有底线损人利己的“坏企业”。

从全球范围来看,具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都在努力把自己作为一个“好企业”来要求,尽量发挥“好的外部性”以维护自身持续发展的环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腾讯已成为中国的“大企业”,社会对其期望也越来越高。

对此,上述报告的开篇对此做了回答: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腾讯通过微信、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品技术创新,看到了数字科技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与责任。并且越来越深地意识到,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2019年,腾讯把“用户为本,科技向善”升级为使命愿景。在持续践行中,又在2021年进行公司第四次战略升级,将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作为其公司发展的底座,并成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

SSV将自身定位为“科技助力社会共益的探索者”,即运用科技与创新能力,聚焦民生与发展相关的社会议题,与多方共创,探索可持续解决方案,助力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融合发展。

两年多来,腾讯对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也有了“CBS三位一体”的思考,提出“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要从用户(C)发展到产业(B),再到社会(S),最终指向为社会创造价值。”

而要将用户、产业、社会三个维度融为一体,还要有机联动,最好的方式是共创。

腾讯“小修小补便民地图”背后,正是用户、产业与社会的共创。

“小修小补便民地图”一方面高效、便捷地满足了用户小修小补的需求,让散落在角落的手艺人链入数字世界,促进了就业与民生;

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微信连接生态、为腾讯地图增加了新的业务场景,还有利于更多新商户借力微信支付平台,由此带来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融合和促进。

另一个例子更直观。2022年12月,面临部分地区“一药难求”的局面,腾讯紧急上线“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小程序,超百万用户累计自主发布了数百万条求助与帮助信息,实现了一场又一场的爱心互助——社会共创呈现出巨大的共益生产力。

真实世界是复杂的,所有呈现出来的可持续社会议题都是一个有多方主体且相互作用的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也是腾讯将共创作为融合的方式的根本原因。

共创将社会系统的原生力量和外部的科技力量相融合,尽量避免出现排异反应甚至破坏作用。

以“微信支付爱心餐公益计划”为例,腾讯从社会问题视角出发,通过发挥技术能力、平台连接力、公益品牌力,实现了引导大量商户接入爱心餐公益项目,为消费者参与公益捐赠提供了便利且透明的通道,协同2万家微信生态中的爱心门店以成本价提供爱心餐食,保障了公益性和可持续性,切实帮助到环卫工人群体。

在乡村领域,腾讯正悄然使用培训系统、数字工具,探索激发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和农民内生发展动力的途径。“耕耘者振兴计划”已培训乡村人才超过4.1万,“村级事务管理平台”也服务村民超过460万。在“共富乡村”何家岩试点项目中,数字化工具助力变现创收128万元,便捷服务何家岩消费者200万人次。

这个过程中,腾讯以温和的、融合的方式,倾听多方主体的诉求,最大化技术的向善力量,规避和最小化其风险,激发了各方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科技能力对社会系统协同性的、变革性的共生发展。

回顾腾讯成立以来的二十多年,从QQ产品到微信产品,从“扎根消费互联网到拥抱产业互联网”助力实体经济战略升级,从产品服务中感受数字化、智能化,感受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弱势群体的期待,对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腾讯从未间断。

腾讯也向外界证明了, 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其中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互融合、共生发展、共同实现规模化增长

全球趋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是当下企业传递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菲利普·科特勒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到:

企业社会责任经历了从被动到自觉再到融合的三个阶段,最早是政府的行政要求和传统企业家的道德要求,企业一开始并没有价值诉求,只是“去做”而已。后来逐步变成企业自觉地通过做慈善,与社区、消费者、政府建立良好关系,变成品牌打造、社会关系维护的工具,这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做企业社会责任不创造价值,而是一种转移支付。

而当前已经到了第三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现在更多的企业开始把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相融合,将向善之心与创新之力融合起来,以支撑公司行稳致远。

联合国2019年发布的《未来即现在――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报告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变革的强大力量,可让世界变好或变坏,取决于如何驾驭”。这说明,用科技带来新一代的可持续解决方案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在国内,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正在成为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银发族、特殊人群适应社会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何帮助他们融入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社会?

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提出: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截至2022年6月,452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并通过水平评测,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腾讯上线了“银发青松助手”小程序和的“银发守护助手”微信小程序,通过“线上服务 + 安全提醒 + 知识学习”的模式,帮助老年人了解新科技、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技能,提升识诈、防诈和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腾讯公益基金会联合腾讯天籁实验室、中国聋人协会发起“天籁行动”,推出能够将复杂场景下语音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 85% 以上的天籁 inside 助听器“公益助老款”。

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认识到,企业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经济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贡献呈现正相关性,这也成为腾讯等科技企业越来越成熟的标志。

在上述致辞中提到,人类正在迈向新的文明入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浪潮,可能会使人类的福祉上升到新的阶段,但也可能使人类在剧变中承受巨大的阵痛。

当我们以这种系统化创新的方式、以可持续性科学的新知去面向未来,也许是更好的结果。它将更好地解决环境与气候的问题,更高质量地促进经济发展,更大程度地提升社会幸福。这样的愿景不在别处,就在当下,就在我们对科技向善的践行。

从“小修小补”到“五分钟急救圈”,从协助政府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耕耘者振兴计划”到支持基础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科技向善的路上,腾讯持续前进。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