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孩子最近状态不错,已经融入班集体了,太感谢你们的帮助了!”收到这样的消息,天津市北辰区特殊需求服务指导中心巡回督导教师赵明珠非常欣慰:“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特殊孩子进入普通学校,拥有相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并最终融入社会。”
2022年,《天津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要求实施融合教育全面提质计划,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融合教育早期被称为“随班就读”,近些年被称为“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近年来,天津市北辰区、东丽区等区域已多渠道开展融合教育,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在天津,越来越多的特殊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在多方护航下开启正常人生轨迹。
巡回督导,为特殊孩子铺平坎坷路
天津市北辰区是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作为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前任校长,赵明珠在9年时间里,带着北辰区特教学校实现了可提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高中、大专共18年的全免费教育,并有百余名在这里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先后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2016年,北辰区特殊需求服务指导中心成立,由北辰区特教学校管理。近几年,赵明珠每天带着指导中心的10余名巡回督导教师奔波在全区30多所中小学间,为在那里随班就读的100多名特殊孩子提供一对一指导。
这些孩子多为脑瘫、唐氏综合征或孤独症患者,进入普通学校后出现了种种问题,由家长提交申请,指导中心的教师入校提供支持。每个孩子的症状和表现都不同,因此,教师按照“一人一案”原则,进入学校观察学生状态、讨论案例、做出评估、制定干预方案并予以实施,直至学生情况好转。
巡回督导教师刘永才最近遇到了一个孤独症孩子,在学校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刘永才针对实际,利用绘画、沙盘治疗等方式使他的不良情绪得到了纾解。“有时为了帮助孩子,我们还会进入家庭,有了家长的配合,孩子预后效果会更好。”刘永才告诉记者。
赵明珠说,这样的帮助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持续在学生人生的每个阶段,甚至他们工作后遇到问题,指导中心也会继续提供帮助。这样的帮助也不仅限于教育,有个孩子家里遇到了困难,赵明珠听说后立即协调孩子所在的村,最终予以很好的解决。“在我们心里,这些孩子就是我们的亲人。在家长心里,我们就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据了解,天津市各区均已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或特殊需求服务指导中心,越来越多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孩子得到了一对一指导,原本荆棘密布的求学路日渐平坦。
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天津格外关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创建了44所孤独症融合教育试点校和幼儿园,确保孤独症儿童少年“有学上”。天津还在全市建立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完整流程,帮助他们接受半日融合、逐日增加融合、脱离陪读融合、独立入校(入园)融合、社区融合等多种方式的融合教育。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还就“义务教育孤独症随班就读融合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开展系统研究,研制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学校融合支持手册”,为孤独症儿童少年“上好学”提供了方法指导和策略支持。
学校发力,让随班就读孩子快乐成长
融合教育不仅需要督导教师的专业指导,特殊孩子就读学校的倾力付出也同样重要。
“近年来,我校先后接纳了3名确诊孤独症儿童、1名多动症儿童随班就读。这些特殊儿童经过6年时间,已完全融入校园生活。”天津市和平区新星小学校长张淼告诉记者。
据了解,新星小学在开展融合教育过程中努力实现“双赢”:让普通学生在尊重他人、学会奉献中担当责任;让随班就读学生在融入集体过程中体验成长,获得进步。
开学初,学校专门为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创建“快乐一角”,展示特殊儿童带来的家庭物品,为他们创设熟悉的环境,舒缓分离焦虑。学校组织“你是我的好伙伴”等主题活动,帮助随班就读学生融入集体,共同成长。为破解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弱的难题,学校采用简化、减量、替代等循序渐进的方法,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学校资源教师专门制定随班就读学生“个人工作时间表”“自我管理图标”,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随班就读学生遇到的问题。
患有多动症的露露(化名),近6年来的变化让教师深感欣慰。刚入学时,露露经常干扰课堂,教师用行为契约和区别强化替代行为的“行为干预包”进行矫正,为她量身定制“黑板管家”职位,约定好如果上课时她能约束自己认真听讲,便奖励她擦黑板。就这样,露露既释放了多余精力,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如今,已六年级的露露能流利背诵诗歌和文章,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新星小学融合教育的实践是天津市中小学随班就读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多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正积极作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河东区、河北区等积极开展特教小知识普及,向区域内随班就读学生开放多感官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等专业化训练室等,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实施融合教育,教师是关键。天津多措并举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2022年组织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校长(幼儿园园长)、教师全员培训35场,有效提升了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素养;搭建教研交流平台,通过普特联合教研、随班就读融合教育专题教研等形式,组织孤独症融合教育论坛、融合教育案例遴选等活动,提升教师融合教育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
融合育人,给学生“大爱”教育
迎风绽放的荷花吊坠,栩栩如生;素雅美观的荷花手镯,造型精巧。它们都出自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艺术专业研究生梁一帆之手。戴着人工耳蜗的梁一帆向记者展示了这两款津派花丝作品:“这是我实习时临摹到景泰蓝图纸上的荷花纹样,回来后进行现代化演绎制作而成的。”学习花丝制作工艺,设计年轻人喜爱的首饰样式,梁一帆在非遗项目津派花丝制作技艺中找到了一片天地。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已深耕特殊教育31年。2013年起,学院打破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将听障大学生与全校2.7万余名健听生安排在一起,积极探索和构建面向听障生的融合育人体系,使听障生在感情上、思想上渐渐融入社会主流群体。学校积极营造和谐包容的全纳教育环境,成立了天津理工大学全纳教育资源中心,形成了以“专业+资源”“双师型”教师为保障,全校各职能部门和10余个二级教学单位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模式。这不仅拓宽了听障生专业学习的选择面,也构建了全校融合教育的大格局。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9级学生曾习颖是一名学生记者,经常参与校园采访工作,她说:“融合的校园环境使我们在与聋人同学交流时,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学校开设了手语选修课,为这种交流创设了良好氛围。”润物无声的融合教育理念,涵养了残健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关心、关爱,形成了“无碍有爱”的校园环境。
融合的育人环境给学生们潜移默化的“大爱”教育,这从该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自主创新项目中便可见一斑。“聋人安全出行智能头盔”“手语实时翻译系统”……这些项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引导残健学生共同关注残疾人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学期,天津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落户天津体育学院,该平台将为全市特殊教育工作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创新探索出一条特殊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融汇式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将高校特殊教育资源优势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实践场景融合,让更多特殊儿童少年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我们将继续积极构建融合教育生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同时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天津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9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陈欣然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