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 内容

亿万传播,全网跟风,多巴胺穿搭到底是怎么火的?

发表时间:2023-06-25 10:19:06 来源:互联网

彩色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夏天,就像是一场久违的情绪释放。从“报复性出游”“报复性看演唱会”,如今年轻人终于迎来了“报复性穿搭”。放在以前,不少穿搭博主会苦口婆心地劝说:同时穿到身上的颜色,不要超过三个。如果五颜六色地走在街上,大概率会被划到“非主流”那拨。

但现在,迎面而来的路人会像对上暗号似的来一句:“快看,是多巴胺!”


(资料图片)

文 | 肖思佳

编辑 | 辛野

运营 | 橙子

“快看,是多巴胺!”

换上新衣服的那天,30岁的北戈在合租房里兴奋地蹦了半小时。

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往身上堆这么多颜色——一件牛油果绿的抹胸加开衫外套,外加一条芭比粉的裤子。她打开音乐App,切换到了告五人乐队的歌曲,提前开始了一个人的狂欢。

这套“辣妹装”是北戈专门为音乐节准备的,花了将近400元。彼时距离五一假期不到一周。她早早就在线上抢好了成都仙人掌音乐节的门票,只等假期一到就立马奔去现场,来一场沉浸式的“精神马杀鸡”。

18岁的小涵,也在不久前大胆尝试了一种“很新的穿衣风格”——从上到下依次是:彩虹色的围脖,玫红色的背带短裤,和一双粉色的毛绒腿套。穿上衣服出门的那一天,她既忐忑又期待,得到了许多人的侧目注视。

这是她前所未有的体验,每走一段路,就会收获一句“好看!漂亮!”的夸奖。赞美者无一例外都是女性,包括一位带着小孩的妈妈,也“哇”了一下。起初,小涵觉得很不好意思,她有着难以摆脱的容貌焦虑,觉得自己脸太大,鼻子也不高。每次拍照,她要寻找特定的角度,搭配精心画好的妆容,但成片效果仍然不能让她满意。

这一次,捕捉到肯定的目光后,她向前走的步子都坚定了些。

回到学校寝室后,小涵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条动态,附上了几张精心拍摄的写真照,标题是“学习多巴胺穿搭的第一天!”。吃个饭的功夫,再拿起手机时,点赞数已经突破了99+。

“多巴胺穿搭”,今年夏天最火热的流量密码之一。截至目前,小红书话题“多巴胺情绪穿搭”浏览量达3.2亿次,抖音话题“多巴胺女孩穿搭”播放量则超过93亿。刚刚过去的618期间,“多巴胺风”甚至以近1000万的搜索热度,力压第二名“TFBOYS十周年应援”和第三名“梅西球迷同款尤尼克斯球鞋”,稳居淘宝搜索第一。

▲ 淘宝热度榜单。图 / 淘宝截图

2023年初,时尚博主陈采尼发布了一条视频,预测“多巴胺穿搭”将成为今年最热门的穿衣风格。简而言之,这是一种通过身穿大面积的彩色服饰,来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以此来唤醒快乐心情的做法。

早在2021年下半年,这股风潮就已经在欧美国家开始流行,2022年,instagram上出现了不少多巴胺穿搭的话题。国外社交媒体Pinterest宣称,多巴胺穿搭将成为席卷未来的潮流趋势,许多大牌秀场上也运用了这一元素。

多巴胺穿搭在国内的全面走红,则是在今年4月,短视频博主@白昼小熊发布了一条卡点视频。画面中,她身穿不同风格服饰,在各个场景中行切换、行走、对镜自拍。鲜艳的穿着,花哨的配饰,可爱的笑容,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被网友戏称为“行走的QQ秀”。这条视频在平台上获得了超350万次的点赞。这也是她入行三年以来,点赞首次破百万的“大爆款”。

小涵买的那套衣服,就是“白昼小熊同款”。这也是全网多巴胺穿搭中,最出圈的一套造型,除了色彩搭配外,精髓在于——一定要把头发扎成两个鼓鼓的丸子包。

▲ 小涵的“白昼小熊同款”同款穿搭。图 / 受访者提供

彩色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夏天,就像是一场久违的情绪释放。从“报复性出游”、“报复性看演唱会”,如今年轻人终于迎来了“报复性穿搭”。放在以前,不少穿搭博主会苦口婆心地劝说:同时穿到身上的颜色,不要超过三个。如果五颜六色地走在街上,大概率会被划到“非主流”那拨。

但现在,迎面而来的路人会像对上暗号似的来一句:“快看,是多巴胺!”

需要一点色彩

北戈最初并没有接触到“多巴胺穿搭”的概念。她只是本能地觉得,“我的生活需要一点色彩了”。

去音乐节蹦完迪,北戈把用了两年的小狗头像,换成了自己在音乐节现场的全身照。照片里,她穿着那件衣柜中唯一的亮色“辣妹装”,笑容灿烂。两周后,她又去理发店将两侧的头发挑染成了宝蓝色。直到五月底她去做美甲,美甲师看着她递来的彩色样式图,脱口而出“多巴胺”三个字时,她才发觉原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人人熟知的时尚风格。

尽管“多巴胺美甲”之旅,最后以翻车告终——晕染不到位的五彩色,生硬地贴在指甲盖上,像极了小孩用水彩笔涂下的恶作剧——可北戈还是止不住地开心。第二天上班,她和往常一样坐在狭窄的格子间里,每次低头,就能看见在键盘上跳动的彩色。

▲ 北戈的翻车美甲。图 / @小石的北京周末

“多巴胺穿搭”的走红,并不在孟亮的意料之外。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孟亮开设过《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他告诉每日人物,类似的消费流行趋势曾经多次出现在人类历史中,比如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迎来了以华丽闻名的二十年代。

在他看来,“多巴胺穿搭”的底层心理机制是“具衣认知(enclothed cognition)”。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会为特定服装赋予相应的属性,这一联结非常强大。当我们穿着这些服装时,这些联想会改变我们的感受,甚至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时尚心理学》的作者、行为心理学家卡罗琳·梅尔(Carolyn Mair)也认为,衣着是人类感知的基础,反过来也会影响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并最终影响人们如何看待自己。

疫情期间,很多人将衣服的实用性置于审美性之上,而在新冠结束后,消费者自然会对所有能带来感官愉悦的事物,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包括新的、时尚的、色彩鲜艳的衣服。

北戈一度觉得,生活的底色是暗沉的、灰色的。在她的记忆中,上一次参加音乐节已经是四年前的事,疫情尚未开始,她也还没开始北漂。

两年前,北戈辞去了大连稳定的工作,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北京。和每一位揣着理想北漂的年轻人一样,她经历了漫长的认清现实的过程,互联网小公司的工作赚得少、强度大,她像一只陀螺,从早旋转到晚,天天都要转到十点才能下班。

合租的生活也让人疲惫。她住在五环边上一套四室合租房内,隔音很差,总是能在半夜被隔壁租户打游戏时的叫骂声吓一跳。

有一次,她加班到夜里两三点,刚刚躺下,就听见门口先后传来了巨大的关门声、“哒哒哒”的急促脚步声,以及,剧烈的呕吐声。过了一会儿,直到马桶哗啦啦的冲水声将一切都淹没,屋内才恢复了宁静,但她却睡不着了——第二天,不出所料,她看到厕所的地面上,还残留着些许飞溅出来的呕吐物残渣。

她想过要搬走,曾在一天内连看了七八套房,最终还是作罢——条件好的、心仪的房子,不是没有,可是全都超出了预算。她还换过两次工作,但工资并没有上涨多少。她认为自己尚且不具备为心仪的生活买单的能力。

就是在这时,“多巴胺穿搭”闯进了她的生活。很难说,一套衣服能真正改变什么,但北戈的确觉得,自己的心情被点亮了。

卡罗琳·梅尔相信,让人感觉舒服的不是服装本身,而是与之相关的积极联想。

孟亮则提到,当年轻人因经济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大宗消费时,手中反而会有“小闲钱”,可以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作为时下的时尚潮流,“多巴胺”单品价格不贵,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让他们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即时满足感,能对消费者起到安慰的作用。

相比起从中产圈里风靡起来的露营、滑雪等消费活动来说,通过“多巴胺穿搭”来获取快乐的门槛更低。几十元的彩色T恤,和几块钱一把的彩色发夹,消费起来并没有太大负担。在消费心理学上,这也可以被归结为“口红效应”。

“不要叫我多巴胺女孩”

这场声势浩大的彩色狂欢中,并非都是积极的情绪和赞美的声音。

北戈觉得,这种彩色的穿衣风格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又被重新定义了一轮。都说时尚是一个轮回,曾经流行过的非主流、原宿风、泫雅风,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些喜欢小众穿搭的人群,更觉得“多巴胺”的火爆莫名奇妙。

跑跑鱼就是其中之一。她喜欢个性化的着装,衣柜里从复古长外套、朋克金属风到新中式旗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通常,她每天穿什么都看心情,并没有什么规律。唯一的共同点,只在于服饰搭配上,色彩的丰富性。

但“多巴胺”走红后,一切含有彩色元素的穿衣风格,似乎都要被这三个字统称概括。

有一回,跑跑鱼穿了一身蓝绿色裙子,搭配了粉、黄、蓝相间的重色眼影,还带了一个紫色的发夹。地铁里碰到几位初中生,指着她大喊:“快看,是多巴胺!”当时,她觉得有些不舒服,但只是和朋友对视了一眼,尴尬地笑了笑,小声地抗议道:“不要叫我们多巴胺女孩。”

▲ 跑跑鱼的彩色穿搭。图 / 受访者提供

PP庞是一家原创设计手作的品牌主理人,她也注意到这类现象。原本,她对自己产品的定义是:你是什么风格,配饰就是什么风格。但现在,她总会被前来选购的顾客问道:“请问这是多巴胺风格吗?”

因为就读于哲学专业,PP庞本能地更关注这类现象。在她看来,商品或者说资本,似乎需要通过这种标签化的行为,来打造一种消费符号,制造顾客对商品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并非基于自身的真实需要或感受,而是基于某种外在形象的建立。

“这时的个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被人为打造的一种社会景观。”她说。

事情的确朝着熟悉的方向发展开去。随着话题的不断发酵,不断有新角色加入“多巴胺家族”。多巴胺文学、多巴胺手势、多巴胺盲盒、多巴胺手机壳……年轻人甚至连手串都盘起了多巴胺款的,大有“万物皆可多巴胺”的趋势。

商业的延展似乎是每股潮流一定会有的归宿。对风向敏感、想要抓住年轻人每一次购物冲动的消费品牌,不会错过这次营销良机。

比如星巴克,虽然没有提到“多巴胺”这三个字,但尝试了以更鲜艳明快的色彩推出新品。先是在五月底推出粉粉、莓粉、粉紫、玫紫四款新品生咖,又在高考季联合B站推出粉、绿、蓝、黄、白五款“联名抛瓦手环”。就连店内的咖啡师们,也换上了最新款的火龙果色围裙。

更早的还有三月底就推出新品“樱花乌龙”的霸王茶姬,不仅将品牌的全网logo和线下门店装饰换成高饱和的亮粉色,还以“多巴胺粉”为关键词,联合一众媒体将话题传播开去。

尽管知道这是某种噱头,大家也乐于尝试。对此,孟亮解释,参与“多巴胺潮流”可以帮助消费者获得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年轻人在社会化媒体上更活跃,他们受到各种时尚博主、潮流达人和明星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更渴望得到社会认同与他人关注,因而更有动力参与到穿搭潮流中”。

但另一方面,颜色、服装和情绪间的联系也很复杂。不同的语境和独立个体的主观感受,都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小涵发在小红书上关于“多巴胺穿搭”的状态,最终吸引来几百条评论。有夸她的,也有人说自己也想尝试,但缺乏勇气。还有刺耳的声音,质问她为什么要跟风模仿博主的穿搭,觉得她并不适合这身衣服。

刚刚涨起来的信心,又被拽回谷底。小涵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多巴胺穿搭”。“毕竟确实如评论所说,我皮肤不够白,也没有白昼小熊那么瘦”,她有些沮丧。

三天后,她又发了一条动态,“普通人只能穿黑白灰吗”。她希望鼓励那些渴望穿得鲜亮,却害怕被他人指点的女生,勇敢去尝试自己喜欢的风格。只是没了显眼的“多巴胺”三个字,流量也一落千丈。相比起前一条800多个的点赞数,新的动态只得到30个点赞,7条评论。

风波过后,小涵再没有完整地穿过那身衣服了。

▲ 小众群体的反对声。图 / 小红书截图

仅存的掌控感

尽管“多巴胺穿搭”在互联网上很火,但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真正敢于将高饱和、高亮度颜色服装穿出门的人,还是小部分人。

不少受访者表示,只有在特定场合,比如迪士尼乐园、野餐或live house,才会穿上色彩抢眼的衣服。一旦脱离了这些特殊的场景,过于鲜艳的穿搭只会让自己觉得尴尬、“社死”和无所适从。比如,上班通勤时,北戈从来不会将两件亮色的服装,同时搭配在一起。即使穿上了衣柜里唯一的一条粉裙子,也会找另一件黑色或白色的上衣“压一压”。

对于那些勇于打破常规的人来说,她们也不是天生无所顾忌。

跑跑鱼至今还记得,中学时期因容貌问题而遭受到的挫败感。青春时期,她和大多数女孩一样,生活在外界的评价里,敏感、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那时流行黑长直发型,她也跟风将头发拉直。课间,她和同学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背后传来戏谑声。一个男生喊道“去看看”,话音刚刚落地,两道带风的身影就出现在了眼前。对方上下打量了她一番,带着嘲笑的语气说:“原来是背影杀啊。”接着,又像风一样在大笑声中跑走了。只剩下她愣在原地。

有一段时间,她成为一个沉默的人,不发表言论,不与人交流谈心,习惯性地封闭自我,“后来好起来,可能是因为我开始好好打扮自己了”。通过穿衣风格的变化,她又重新开始面对复杂的生活。

▲ 跑跑鱼的彩色穿搭。图 / 受访者提供

在卡罗琳·梅尔看来,衣服是帮助人们保持身份和常规感的一种方式,“缺乏控制感是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来源之一。为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掌控感”。

如果工作和生活都无法被改变,北戈觉得,至少在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发型上,自己还能找回一点儿生活的主动权。

在乏善可陈的学生时代的回忆里,她总是穿着一模一样的校服,梳着多年如一日的马尾辫,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高中最后一年,她任性地剪了带刘海的短发,遭到了母亲的数落。

如今,她已经过了30岁,终于明白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什么。

几天前,父母来北京看她,母亲看到了她挑染的发色,照例抱怨了两句。在等候地铁的过程中,她看到对面站台上,恰好站着一个染着薄荷绿发色的女生。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到她,那么亮眼,那么动人。

她指着那个女生对母亲说道,以后我也要把头发全染成蓝色。母亲大吃一惊,脱口而出:“绝对不行。”但北戈已经不放在心上了。

不仅仅是头发。未来,她还要再买更多彩色的衣服,尝试更多鲜艳的穿搭。即便穿上身后,小肚子若隐若现,她也不在乎。

“我已经错过太多夏天了。”她说。

(除孟亮外,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