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来源:中国网
转自:经济日报
当前,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复苏的重要动力,绿色金融具有连接、反映、配置和控制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运行与结构的功能,在支撑我国实现低碳转型和生态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引领、推动了我国绿色金融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截至目前,从产业基本面看,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健全,国际化合作愈发深化,绿色金融在支持我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产业结构看,随着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结构逐渐健全,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包括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多种类、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蓬勃发展的市场体系。基于产业基本面与结构的不断优化、向好,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全球吸引力、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环境下,绿色信贷保持了突出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2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
随着“双碳”目标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我国绿色金融未来发展“路线图”进一步明晰,也迎来了在创新中释放推动经济低碳发展绿色动能的全新挑战。其中,在我国现阶段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中,商业银行无疑依旧承担着金融绿色转型的关键枢纽作用,成为链接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客观上看,当前尽管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方面作出了诸多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金融产品结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绿色信贷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他如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产品占比极小,不利于整体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绿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尚显薄弱,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度不高,导致在货币政策及信贷政策影响下,受制于目前绿色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尚不健全,绿色信贷呈现出资金期限不长、风险收益匹配度不高的现象,不利于绿色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另外,目前银行的绝大多数绿色金融政策资源仍然向资产优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导致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相关资源短缺现象依然较为严重,不利于经济创新和转型发展。
未来,要想进一步激活绿色金融市场动能,需要我国绿色金融经营主体特别是商业银行,重点从宏观的战略顶层设计、中观的产业标准规范以及微观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能。
从战略顶层设计上看,通过进一步细化绿色产业的内涵,深化对绿色项目的理解,拓展绿色金融范围,引导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从中观产业层面来看,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健全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促进绿色激励,推动优质资源向绿色领域集中,尤其是要聚焦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在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微观结构上,要进一步丰富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品种,创新服务方式,引导金融市场转型发展,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均衡化发展。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和机制改革,完善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优化绿色金融评价方法,引导商业银行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加强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小微企业的支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田轩)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