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 > > 内容

新型显示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现状分析2023

发表时间:2023-08-23 05:09:03 来源:互联网

中国显示产业规模持续位居全球首位

显示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电视、笔记本电脑到平板、手机都离不开显示技术的支撑。2022年,中国显示产业产值逾4900亿元(人民币,下同),全球占比36%,继续位居全球首位。

新型显示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现状分析2023


(资料图片)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新型显示产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据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产能规模已成为全球第一。

在全球新型显示产业,中日韩三国竞争格局和态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在产业、技术、关键材料等积取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型显示产业是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市场主流的显示技术是平板显示技术。液晶显示技术作为最主要的平板显示技术,推动着平板显示技术不断革新和升级。

新型显示产业链

新型显示产业链结构上游为显影/刻蚀、玻璃基板、检测、封装材料、镀膜/封装、驱动IC、液晶材料、电路板等;中游为LED面板、OLED面板、LCD面板等;下游产业为应用领域,主要为手机、VR/AR、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平板/显示、激光投影等。

新型显示主要包括OLED、AMOLED、MicroLED、QLED、印刷显示、柔性显示、石墨烯显示等产品。

新型显示作为智能交互的重要端口,已成为承载超高清视频、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是全球各国及地区近年来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中国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快速增加,TFT-LCD产能全球第一,OLED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有多达十余条G6代AMOLED生产线处于在建或者规划状态;与此同时,新型显示产业链上游材料设备环节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一极,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东南沿海以及成渝鄂等地区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格局。未来,随着韩国TFT-LCD产能的逐步退出,全球新型显示产能将加速向中国转移。

我国新型显示行业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支持发展OLED、AMOLED、MicroLED、印刷显示、柔性显示、石墨烯显示等新型显示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激光显示、3D显示等前沿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显示屏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分析

随着新型显示的技术创新日趋活跃,应用场景更加成熟、完备,如工业互联网显示,物联网的终端显示,数据中心的终端显示,车联网的终端显示,车载显示,充电桩的显示等等。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并持续推动着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目前新型显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先导性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十四五”发展期间,各区域的产业带动作用效果较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行业仍将加速完善。我国新型显示行业相对集中,各类市场主体竞争态势激烈。

新型显示行业发展趋势

从总体来看,新型显示的主打方向还是手机、电视。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屏幕成为竞争焦点,差异化发展是各家手机企业竞相追逐的重点。折叠屏作为产业发展的下一个热点,将手机与平板电脑合二为一,不仅极大提升了智能终端的使用范围,同时也将成为引领产业转型的方向。电视应用是新型显示市场权重最高的应用之一,从现有格局看,高清化、低成本化是电视液晶、OLED、激光等大屏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以及虚拟现实等行业的兴起,使新型显示的应用范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未来几年国家还是对于新型显示产业是有非常强烈的政策支持,不管是作为新型显示技术还是新型产业,国家对于新型显示产业的支持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显示产业壮大数字经济发展,其数字经济引领新型显示产业加速发展,随着新型显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现实专用材料和设备而言将是巨大的市场机遇,未来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加快,应用逐渐多样化,发展前景广阔。

新型显示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新型显示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新型显示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关于新型显示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新型显示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